|
精品专线 |
|
|
联系我们 |
|
电话: |
021-66083649 |
|
021-66083796 |
|
021-66083797 |
|
021-66083795 |
|
021-66083596 |
传真: |
021-66082638 |
手机: |
15601851830 |
|
13166003633 |
邮箱: |
linghanwuliu@126.com |
|
|
|
|
新闻中心 |
|
上海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即前景走势 |
来源: 发布时间:2010-2-3 点击数: |
|
上海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即前景走势 据所知应该从以下三点来判断: 1、公路运输 2、铁路运输 3、航空运输 从以上三点分析而得到,上海市的城市定位是国际经济中心、上海到南宁物流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发展物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现在我国的快递啊,物流公司,托运,邮寄等等的一些服务。国有大型企业有中海、中远、中外运、中铁、中邮、中储、德邦物流等特大型企业进驻上海,市属国有企业有交运、大众、百联、海烟、长发、云峰等,它们拥有国家赋予的大量基础性物流资产,经过“改制转型”,正由传统的运输、仓储延伸服务功能向现代物流转化。新兴的民营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亮点,知名的民营物流企业主要有远成、华宇、成协、惠尔、佳宇等,而虹鑫、北芳、百岁等物流企业已经运用供应链管理原理、形成独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承担起外资、合资制造、商贸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主要有安吉天地、东昌西泰克、大众佐川急便等,它们均有现代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上海到南宁物流公司为合资外资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对提高上海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著名物流企业和货运公司也纷纷落户上海。它们目前的服务领域以空运、海运为主,以及国际海空代理服务和高附加值工业品的全国分拨服务。上海已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跨国采购中心,吸引了70多家跨国采购商,其中42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这为上海国际物流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海物流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以集装箱码头为依托,以物流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东西联动、水陆并举,服务全国。因此,在推进上海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方面,要着重以下几点: 1、培育龙头企业, 把握集群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创建国际物流品牌。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其广泛的市场触角, 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密切的贸易联系, 形成充分的市场需求; 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作用, 将一大批相关联的中小企来吸引过来, 或者在其周围逐渐培育起一批为它服务的中小企业, 形成高效率产业的区域集群系统。 2、鼓励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欧洲76%的物流选用的是第三方物流,上海到南宁货运在美国选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也达到58%,而且这个需求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很多企业也开始逐渐把自己的物流剥离出去,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去运作。因为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专业化的公司,存在规模效益,它可以同时为很多企业提供服务,提高效率。不仅如此,现在随着整个物流的实践不断推进,开始出现了一些行业性的第三方物流,也就是说专为某一特定的行业提供第三方物流,又照顾了企业的具体情况,又满足了效率和规模的需要。 3、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新趋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网络更趋于全球化、物流模式更加多样化、从单一服务向多客户集约化管理转变。今后,上海到南宁货运公司上海重点扶持的3类TPL企业应包括:以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成品配送为主的物流企业;以商品贸易、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以交通运输、仓储、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TPL企业。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各物流园区要通过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作业水平,优化作业流程,使货物集散、中转、仓储功能、货代和船代功能、集装箱CY和CFS功能、管理信息系统及EDI应用功能、与海关及船公司等外部系统的自动接口功能不断提高,使得现代物流企业将包装、运输、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 5、构建多层次信息网络。建立集区港联动局域网、进区企业系统网、海关国检监管专用网和公共信息网合一的开放式信息系统,接口上海电子口岸数据平台,实现全面链接、全球覆盖。局域网系统成为海关国检的监管系统的有益补充,海关通过局域网系统可实时了解企业在舱单管理下的货物动态信息,企业通过自有的库管系统与局域网系统和海关国检的系统对接实现自管,由此构建出一个个真正的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物流园区。 6、 加强区内的交流,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更需要有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掌握港口货运、电子物流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队伍。
|
|
|